
作者:总台河北总站杨海灵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任何事业都离不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。只要共产党员首先站出来、敢于冲上去,就能把群众带动起来、凝聚起来、组织起来,打开一片天地,干出一番事业。”作为总台地方总站采编岗位的一线记者,我深知这肩头的分量。在急难险重的关头挺身而出,不仅是记者的天职,更是党员的本色。
△记者杨海灵在黄河源头约古宗列曲现场直播。
记者的主战场在新闻现场。河北驻站工作16年,我平均每年超过200天在新闻一线。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报道中,在河北承德抗洪救灾的激流里,在燕郊燃气爆燃的废墟前,我和同事们的身影从未缺席,我们用行动践行初心、在一线淬炼党性,努力推出有深度、接地气、能共情的新闻作品。
△记者杨海灵在河北崇礼采访冬奥会带来全民“冰雪热”。
在战鹰方阵,用细节铸就传播力
2025年9月3日,空中受阅梯队气势如虹、米秒不差飞越天安门上空。强烈的骄傲与自豪在我心中升腾。直播前两小时,我还和轰炸机梯队的官兵“并肩作战”。凌晨五点,我们一起抵达机场,感受天气,做好准备,守候这份荣光。
△记者杨海灵在空军某机场直播采访。
战鹰列阵,银翼闪耀。起飞时刻临近,我站在停机坪上心潮澎湃,官兵们的神情却镇定自若。三次荣获突防突击最高荣誉“金飞镖”的受阅飞行员魏星告诉我:“平时训练过得硬,随时都能接受检阅。”这不仅是阅兵要求,更是日复一日的实战标准。我深入挖掘训练场背后的故事,将所见所感化作屏幕上的生动表达。受阅官兵这份淡定的自信,源于100多天的专攻精练;源于各种复杂气象条件下的反复推演;源于一次次深研细训、照片比对、精准计算。对阅兵而言,“米秒不差”是最高标准;对我们来说,“精益求精”是职业追求,我们用镜头展现出中国军人的敢战必赢与大国气度。
战鹰返航,稳稳滑入机位。飞行员们英姿飒爽走下舷梯。那一刻,我的心随战鹰起落,热血沸腾。能够共享这份荣光,是因为我们站在总台这个“巨人”的肩膀上。作为国家级媒体工作者,我们何其有幸,得以亲历并记录中国前进路上的辉煌瞬间。我们精益求精、用心用情,肩负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。
在受灾村庄,把真实化作生产力
2025年7月底,河北承德灾情令人揪心:24小时降水超200毫米,暴雨在山高沟深的小村庄倾泻而下,整村失联……
灾情就是命令!必须立刻出发。
灾区报道现场,我们不满足于复述官方发布,而是把直播焦点对准“人”,挺进失联的村庄,挨家挨户和老乡聊,了解真实灾情,倾听迫切需求。“孩子四月刚结婚,房子才装修好”“凌晨四点醒来上工,看到微信群里提醒大家转移的消息”“没受灾的老乡支起大锅,拿出米面油,共享给受灾邻里”“89岁了,都没见过这么大的水……”这些朴实话语充满细节与温度。我们将其串联,真实呈现洪水过后乡亲们的生存状态,让报道有血有肉。
△记者杨海灵在失联村庄用海事卫星电话直播,向外传递灾情信息。
在失联三天的承德兴隆县思家岭村,我们终于见到村委会副主任。看到首批进村的我们,他像见到亲人般激动。说到洪水来临前安全转移300多名村民,他脸上写满欣慰;提到老乡300多亩山楂树绝收,这位黝黑的汉子瞬间泪下。暴雨洪灾面前,基层干部是群众安全的守护人,也是群众生计的知心人。镜头里呈现的,不是符号化英雄,而是有血有肉、生动立体的共产党员形象。
△记者杨海灵在突发事件现场,随地而坐、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。
可喜的是,在村庄全面失联的危急关头,我们传递的信息,成了河北省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。这,就是新闻真实的力量。它支撑着我们每一次出发的信念,赋予每一次抵达的意义。
在爆燃一线,用担当彰显公信力
2024年3月13日,河北燕郊燃气爆燃事故突发,我马上奔赴现场。
△记者杨海灵直播报道河北燕郊爆燃事故。
现场一片狼藉,有群众已在清理门店。我们发挥总台融合传播优势,第一时间大小屏联动,用专业镜头捕捉,用客观语言讲述。在被要求退出核心现场后,我冷静沟通,积极寻找目击群众,从外围突破还原真相。在获准独家采访当地应急管理局负责人后,我立刻开启新媒体直播,以最快的速度回应民众关切,有力制止谣言传播。在我们多番努力与坚持下,总台拿到的是独家一手信息,拍到的是独家一线画面。总台报道遥遥领先,成为全网独家信源。总台记者客观的报道和专业的素养,赢得网友的点赞、同行的支持。
△记者杨海灵直播报道河北燕郊爆燃事故。
在群众心里,用真情提升影响力
响应“总台一盘棋”调度,这些年我前往全国多地驰援。每一次深入基层,都是与群众交朋友的过程。甘肃天水泥石流灾害现场,受灾群众安置点里,武警官兵支锅做饭,大家都在排队,两个小男孩蹲在角落里默默等待。“给帮助我们的人先吃”,孩子纯真的话语令人动容。后来,我和他们结成帮扶对子,利用年假,常去看望鼓励。当年读小学的孩子,如今已成长为家庭的顶梁柱,顶天立地的男子汉!新闻采访中遇到的这些生动而鲜活的面孔,也常常激励着我。他们的故事如光,照耀我勇敢前行。
△记者杨海灵采访受灾群众。
郑州特大暴雨采访中,一个陌生群众求助电话打来:“地下车库严重进水,断水断电!”我们立即联系支援河南的河北省消防救援总队。“缺少设备,消防员估算排空积水需40天!这对群众是巨大损失”,我在直播中讲述了这一细节。很快,全国支援源源不断抵达。仅五天后,车库恢复正常。至今,我都不知道这位群众的姓名,但每年记者节,都会收到他的短信:“杨记者,节日快乐!”记者记录着别人,也被别人记着。这份惦念,让我格外感恩职业,珍惜手握话筒的荣光。
△记者杨海灵在北京服贸会新闻中心现场直播。
作为中央和国家机关“四好”党员,越是关键时刻,越是见初心;越是紧要关头,越能显本色。作为一名拥有19年党龄的驻站记者,我是幸运的,在艰苦复杂环境中经风雨、见世面、壮筋骨的机会很多。生逢伟大时代,赶上总台这艘扬帆远航的传媒航母,我必将奋力跑好手中的历史接力棒,无愧人生、不负韶华。
执行总监:陈福生
主 编:葛平 赵东亮
编 辑:张新阳 陆明明 时尚
供 稿:总台河北总站
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机关党委